近日,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发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0日的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第一财季亮点
• 净销售额为38亿美元,较2022财年同比增长1%,自然增长8%。
o交通解决方案销售额自然增长14%,工业解决方案销售额自然增长7%;通信电子解决方案销售额下降11%,部分抵消了交通、工业两个解决方案实现的增长。
o 汇率对销售额产生了约3亿美元的负面影响。
• 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gaap稀释后每股收益为1.25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53美元,超出预期。
o 调整后每股收益中有0.25美元受汇率和税务不利(tax headwinds)的影响。
• 订单额为36 亿美元,未交付订单(backlog)保持强劲水平。
• 经营业务产生的强劲现金流为5.81亿美元,自由现金流约4亿美元,返还股东约4.1亿美元。
• 公司连续第十一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te connectivity 首席执行官 terrencecurtin先生表示:“te第一季度销售额和调整后每股收益均高于预期。这得益于我们全球团队在动态变化的宏观环境下持续表现出的执行力。te交通解决方案的表现优于市场,得益于te在电动汽车领域的quanqiulingxian地位。te工业解决方案的所有事业部均实现自然增长。在这两大解决方案领域,我们持续看到强劲的需求和未交付订单趋势。在通信电子解决方案领域,我们看到终端市场表现疲软导致销量下降,这是因为我们供应链上的客户在消耗过剩的库存。我们无法控制(外部)需求环境,但te将继续努力在全年推动利润的提升。我们对te实现长期增长与盈利的能力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的客户将持续凭借te的技术推动包括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工厂自动化和云计算在内的重要趋势,去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
2023财年第二季度业绩展望
2023财年第二季度,公司预期净销售额约为39亿美元,预计较上一财年同比下降3%,自然增长2%。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gaap每股收益预计约为1.44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约为1.57美元。
倍福 c60xx 超紧凑型 工业 pc 系列又新增了性能更加强大的 c6040,为用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它搭载了拥有多达16 个内核的第 12 代 inbbb® core™ 处理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功率密度。
第 12 代处理器采用了“性能核+能效核”的混合设计架构。与前几代处理器一样,第 12 代 inbbb®celeron®、pentium® 和 core™ i3 和 i5 仅配备了传统的性能核。但 c6040 中搭载的 inbbb®core™ i7 和 i9 处理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首次采用了混合架构。这意味着 core™ i7处理器额外增加了四个能效核,core™ i9 处理器则增加了八个。这种性能核和能效核共存的混合设计让应用程序可以在总共 12 或 16个处理器核上实施。
性能核主要负责单线程的高负载任务,而能效核擅长于实时处理或通过用户模式处理多线程任务。更重要的是,每个核的时钟频率都是独立的。主板上额外集成的电源(在威尔总部自主研发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电力储备,可以充分利用处理器的可用计算能力。c6040的尺寸仅为 132 x 202 x 76 mm。这款新型通用型工业 pc 特别适合用于复杂的多轴控制、hmi应用和周期极短的应用,以及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应用。
关于德国倍福
倍福(beckhoff)是一家专注于自动化新技术的德资企业,创立于 1980年,总部位于德国威尔市。作为全球自动化技术的驱动者,倍福定义了自动化领域的许多标准,是guojibiaozhun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公司所生产的工业pc、现场总线模块、驱动产品和 twincat自动化软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相互兼容的控制系统,可为各个工控领域提供开放式自动化系统和完整的解决方案。经过 40年的发展和努力,倍福已在世界各地设立 30 多家分支机构,加上全球的合作伙伴,业务遍及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倍福于 1997 年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区总部落户于上海市北高新产业园区,现有员工 300 人,办事处遍及国内 30座大中城市。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半导体、光伏太阳能、电子制造、金属加工、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轮胎加工、木材加工、玻璃机械、物流输送以及楼宇自动化等众多领域。
公司倾力推广的 ethercat 实时工业以太网于 2014年成为中国国家推荐性标准,并已入编工信部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倍福一直注重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创新,在业内享有“创新引擎”的美誉。倍福基于pc 的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它支持所有主流的工业通信协议,将 it 技术、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工业 4.0和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